盛夏时节,济南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仍在紧张施工,尤其是备受市民期待的4号线、8号线正在向着年底通车加速迈进。
这座以泉水闻名的城市,曾因岩溶地质条件复杂被称为“最难修地铁的城市”。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让济南地铁建设跑出了“加速度”。6月27日,2024年度山东省科技大会召开,与济南重大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泉·城’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理论及关键技术”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一技术成果解决了济南泉水环境与城乡聚落保护以及泉水补源、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选址建设的技术难题。保障了济南泉水持续喷涌,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建成了全球最大泉水聚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全球量大面广的泉水型聚落遗产保护提供了从理论技术体系到工程范例的系统“中国方案”。
展开剩余74%据了解,该项目由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清华大学、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济南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总工程师 赵志强
7月2日,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队)总工程师赵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泉城不仅是济南最闪亮的名片,更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家园。这份荣誉,展现出了社会各界对团队‘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创新理念的高度认可。”
赵志强介绍,济南是我国北方典型岩溶地区的主要城市,获奖项目首次从岩溶水生态系统阐明了泉与城自然文化遗产从“泉源-径流-出涌-聚落”、地上地下一体化的遗产形成机理,构建了“泉水路径——水文循环——泉水聚落”三位一体的泉水型聚落遗产保护理论,为泉水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支撑。
哪些区域适宜修建地铁?修建地铁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对泉水的影响?摸清泉水的脉络至关重要。
“团队首创高精度岩溶地下水综合勘查技术,首次精细刻画泉水主径流通道三维模型。这就像给地下泉脉做‘彩超’,让隐形的泉水脉络一目了然。这也为泉水与城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划定了科学‘红线’,为城市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奠定了选址、规划、建设基础。”赵志强说。
4号线是济南在建线路中长度最长、体量最大的工程,面临“保泉压力大、交通疏解难、管线迁改难、协调量大”及“社会关注度高、施工风险高、安全风险高、环保要求高”的“四大四高”挑战,不仅攻克了国内首个穿越泉域岩溶区的世界级难题,也建设了最浅、最深、最难车站,还有最长区间。
尤其是横穿保泉径流的核心区域,距离“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最近仅1.4公里,为了把对泉水的影响降到最低,团队运用导流技术,在地下形成了一个“U”形,让泉水径流从地铁隧道底部“绕”过去。
赵志强介绍,为了将地铁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降到最低,他们提出“绕、避、抬、升”原则,将地铁线路绕开泉水敏感区、避开泉水主要径流通道,目前已在4号线、6号线、7号线、9号线等线路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赵志强看来,“泉在城中流 城因泉生辉”,这是团队追求的共生场景。“我们应该在遗产的保护中,建设好我们的城市。目前,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接下来我们会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推进技术创新,让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更加和谐。”赵志强说。
发布于:北京市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