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历史事件对现代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全球的视角看,苏联的解体象征着长达数十年的苏美冷战及两极国际秩序的终结;而从区域的层面来看,苏联的衰退为许多国家的分离主义势力提供了机遇。在这个背景下,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克罗地亚,趁着苏联影响力逐步消退和全球格局的重构,于90年代初实现了独立,恢复了近千年未曾拥有的主权。
克罗地亚是南斯拉夫多个族群之一,早在7世纪,他们就从原始的家园迁徙到如今的克罗地亚地区。在7世纪至10世纪间,克罗地亚频繁被周边的强大帝国和王国争夺,成为这些大国之间博弈的焦点。进入10世纪后,匈牙利与罗马教会的势力逐渐扩展至此。1075年,克罗地亚的国王兹沃尼米尔接受教会的加冕,激怒了当地贵族。1089年,愤怒的贵族刺杀了这位屈从教会的国王。在临终时,国王哀叹:“死后,克罗地亚将在千年内无法摆脱外来统治。” 兹沃尼米尔的去世,也彻底改变了克罗地亚的命运,国家从此再也没有恢复独立。
展开剩余68%由于兹沃尼米尔未留下继承人,匈牙利乘机吞并克罗地亚。从1102年起,克罗地亚成为匈牙利的一部分。到了1526年,匈牙利衰败后,克罗地亚成为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和拿破仑帝国的争夺之地,甚至一度被威尼斯共和国占领。直至19世纪末,克罗地亚才正式纳入奥匈帝国的统治范围。由于这些强权的入侵和交替统治,克罗地亚的族群分布变得极为复杂,克罗地亚人和其他民族常常杂居在一起,这为日后的巴尔干地区民族冲突埋下了隐患。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克罗地亚被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强行纳入其中。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者是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他们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这引发了克罗地亚人的强烈反感。在这一时期,克罗地亚的分离主义运动始终未曾停歇。1941年,二战爆发后,纳粹德国煽动一部分极端克罗地亚人建立乌斯塔沙政权,这个政权成为德国和意大利的傀儡,克罗地亚在此过程中遭遇了更加严重的民族冲突和血腥屠杀。
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投降,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重建了国家。尽管铁托本人是克罗地亚人,他却坚定反对克罗地亚独立,主张维持南斯拉夫的统一。然而,铁托从南斯拉夫王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克罗地亚更高的自治权。铁托时期,克罗地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产业基础,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20世纪50至80年代,克罗地亚完成了工业化转型,冰箱、汽车、家电等多个行业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接近中西欧国家。
然而,克罗地亚人的分离主义思想并未因此完全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南斯拉夫内部加盟国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铁托设立了联邦团结基金,要求富裕加盟国如克罗地亚每年向贫困地区上缴巨额财富。然而,克罗地亚每年上缴的税收远远超过其所得回报,这引发了克罗地亚人的不满情绪。1967年至1971年,克罗地亚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虽然在铁托的干预下恢复了相对稳定,但这些矛盾并未根本化解。
进入80年代中后期,南斯拉夫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国内经济陷入衰退。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南斯拉夫长时间积累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克罗地亚的分离主义情绪也再次高涨。此时,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发生剧变,政权更迭不断,而苏联由于自身国力的衰退已无力干预东欧的局势。这一局势进一步加剧了克罗地亚的分离倾向,给南斯拉夫的解体和克罗地亚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正如历史学者所言,一个国家的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政治、经济因素,也深受全球历史大环境的影响。苏东剧变与东欧政治风云的变化,最终成为克罗地亚脱离南斯拉夫、重新获得独立的催化剂。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正式宣布脱离南斯拉夫,成为主权独立国家,并迅速获得德国等西方国家的承认。随即,克罗地亚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战争,而此时,克罗地亚的“亡国”历史已经延续了近900年之久。
发布于: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